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1-08-17浏览次数: 字号:[ ]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质量,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均取得了明显进步,较好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4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30.1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4亿元,增长13%。人均GDP达到4236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5∶62∶31.5调整为7.1:60.4:3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13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0.57亿元,同比增长13.5%,占GDP的比重达到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802家,总量突破1万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700户,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3.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37.03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26.87%,占全部税收比重23.28%,同比提高3.75个百分点。
镇域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7%,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1.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个乡镇实现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3个乡镇过亿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7%,消费品价格上涨5.07%。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3.64%、3.79%、4.6%,是助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1.37%、1.53%。从生产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持续上升,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9.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7.5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6%。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农业增加值30.38亿元,林业增加值0.7亿元,牧业增加值6.7亿元,渔业增加值0.5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7亿元。
种植业稳中有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18万亩,比上年扩大1.2万亩;总产27.78万吨,增长1.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6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4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总产98.27万吨,比上年下降4.7%,其中,生姜产量26.17万吨,大蒜产量19.53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93%和11.03%,同时由于生姜、大蒜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1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 标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7.78
1.72
其中:夏粮
7.9
7.05
秋粮
19.88
-0.30
棉花
0.11
12.35
花生
1.87
13.33
水果
9.14
-0.11
蔬菜
98.27
-4.70
其中:生姜
26.17
3.93
大蒜
19.53
11.03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007公顷。果品总产10.79万吨,其中,水果产量9.14万吨,干果产量1.65万吨。肉类总产量6.45万吨,比上年增长8.3%;禽蛋产量3.11万吨,增长16.3%;牛奶产量2977吨,减少2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300吨,增长10.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9.35万千瓦,增长1.48%;农业生产用电量0.53亿千瓦时,增长30.71%;全年化肥施用量12.89万吨,增长6.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06吨,增长2.84%;有效灌溉面积3.8万公顷,下降0.42%;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农高区建设步伐加快,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1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达到522家,比上年增加73家。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增长14.01%。其中,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3亿元,增长14.75%;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42.26亿元,增长11.37%。
表2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373.39
14.01
其中:轻工业
35.43
12.43
重工业
337.96
14.15
其中:国有企业
13.84
34.53
股份制企业
333.54
13.3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6.61
14.78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9.17
8.8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80.69
14.71
其中:省以上工业
180.07
13.63
地方工业
193.32
14.37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304.26
9.68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增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7%;实现利税91.48亿元,利润57.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和8.5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0.46%,工业产品销售率97.93%,比上年分别提高11.54和1.04个百分点。扭亏减亏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4.82%,比上年收窄3.56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在重点统计的42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30种,占比71.4%,增长面比上年扩大6.7个百分点。其中,生铁1804.8万吨,粗钢1709.3万吨,钢材1722.7万吨,水泥353.1万吨,软饮料16.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7.8%、14.4%、28.1%、32.8%、24.5%。
表3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299.38
-2.9
铁矿石原矿量
万吨
560.86
7.2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24.73
6.7
软饮料
万吨
16.48
24.5
万吨
7.9
4.8
亿米
0.63
10.5
服装
万件
2529
26.6
皮鞋
万双
28.95
-9
焦炭
万吨
566.47
14
电力电缆
万千米
41.78
28.4
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97.74
-12.5
水泥
万吨
353.05
32.8
生铁
万吨
1804.8
17.8
粗钢
万吨
1709.3
14.4
钢材
万吨
1722.7
28.1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51家,比上年减少1家,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7.4%;实现利税4.42亿元,同比增长25.2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5.1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1.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6.5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36亿元,增长22.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99.66亿元,增长21.16%。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9.32亿元,增长69.78%,地方单位完成投资292.04亿元,增长18.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58.71亿元,增长23.5%;集体投资完成49.52亿元,增长14.9%;股份制投资完成128.84亿元,增长12.1%;私营个体投资完成61.83亿元,增长29.2%。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69.9%,较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35亿元,增长12.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69亿元,增长26.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32亿元,增长14.6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7:65.9:3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全年完成投资37.99亿元,增长38.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11.82%,同比提高1.3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全年共引进和洽谈项目350个,共完成招商引资98.57亿元,其中,内资项目306个,完成招商引资91.93亿元。
房地产成交略有下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商品房竣工面积32.82万平方米,下降19%;商品房销售面积44.36万平方米,下降11%;销售额11.88亿元,下降1.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6亿元,增长18.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5.98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08亿元,增长15.97%。
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较快,累计完成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6%。文化、体育、娱乐类商品增势强劲,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86.33%、30.72%、372.73%、38.36%。升级换代类消费平稳增长,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分别增长17.54%、17.74%、17.5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回升。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已基本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6.5亿美元,同比增长68.3%。其中,进口完成16.17亿美元,增长64.6%;出口完成10.33亿美元,增长74.6%。分产品看,钢铁出口2.38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1.1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5.6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9.94%、36.51%、72.78%,三大主导产业出口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农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产品完成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大关,达到5.6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4.5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0.12个百分点。其中,生姜出口7.42万吨,下降14.4%;出口额10878万美元,增长45%。大蒜出口20.3万吨,下降17%;出口额37412万美元,增长93%。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1个,增资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7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7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28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29%,境外劳务输出1566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2923万人次,增长5.38%,客运周转量10.82亿人公里,增长2.83%;公路货运量6202万吨,货运周转量51.9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52%和13.5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557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40.29公里,一级公路186.9公里,二级公路271.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8.37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11.87万辆,比上年增加1.67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0.3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7.89万辆,载货汽车1.46万辆。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71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04亿元,增长4.88%;邮政业务收入0.67亿元,增长9.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48万户,比上年下降23.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3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3.76万户,增长16.28%。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3.46万户,比上年增加2.79万户,增长26.15%。
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27.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32亿元,增长8.01%。完成税收总收入65.85亿元,比上年增长6.43%。其中,国税收入43.78亿元,增长9.8%;地税收入22.07亿元,增长0.3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1.94亿元,增长16.4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科学、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增长了23.31%、62.95%、26.81%和17.44%。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5.78亿元,比年初增加23.34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企业存款123.54亿元,比年初减少31亿元;储蓄存款299.44亿元,比年初增加37.49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64.7亿元,比年初增加37.81亿元,同比增长8.86%。其中,短期贷款284.45亿元,比年初减少8.08亿元;中长期贷款150.81亿元,比年初增加54.21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市保险公司1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16亿元,增长23.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3亿元,增长24.57%;人身险保费收入9.43亿元,增长23.05%。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66亿元,增长3.7%。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37亿元,增长4.68%;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28亿元,增长2.66%。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3项,争取无偿资金3554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844件,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发明专利154件。专利授权量1548件,比上年增长83.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到6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4.85亿元,增长21.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48%,比年初提高3.18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240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6所,小学16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34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33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1.8%。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8.97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3.7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路510公里,光缆3100公里。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5162张;卫生技术人员822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29人,注册护士2024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97张、卫生技术人员6.33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处。
体育事业明显进步。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53枚、银牌19枚、铜牌45.5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3枚,全国比赛金牌10枚、银牌2枚、铜牌3枚。在第22届省运会金牌榜名列第十,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获得历史上首枚亚运金牌。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2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1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2736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3%。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 15.1亿元,比上年增长6.34%;市区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52公顷,覆盖率45.08%,人均公园绿地18.87平方米。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道路面积 4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68万平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290万立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户达14.63万户,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9.68%。供热面积达到1122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供水总量3736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1.5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两股两建”稳步推进,56个村(居)集体资产、5.8万亩土地完成股权化改造,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两新”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城中村拆迁259万平方米,9个示范镇52个项目全部开工,新建农村社区住房1.5万户。
十二、环境、资源和安全生产
环境建设扎实有效。新建水污染物减排项目9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88%和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
土地资源利用不断优化。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1700亩。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市新开发土地25185亩,增加耕地5056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69起,同比下降11.3%,死亡88人,同比下降3.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589起、死亡77人,分别下降5.2%和3.87%;火灾事故发生74起,同比下降41.3%,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户籍总户数46.94万户,户籍总人口126.6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031人,出生率为7.93‰;死亡人口9243人,死亡率为7.3‰;全年自然增加人口788人,自然增长率为0.63‰。
表4 2010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年末总人口
1266919
100
其中:非农业人口
582206
46.0
农业人口
684713
54.0
其中:男性
643168
50.8
女性
623751
49.2
其中:18岁以下
223022
17.6
18-35
273281
21.6
35-60
568222
44.9
60岁以上
202394
16.0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11元,比上年增长13.58%。其中,工资性收入3026元,增长15.32%;家庭经营收入4868元,增长12.59%;财产性收入176元,增长20.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20元,比上年增长12.23%。其中,食品支出1753元,增长9.95%;衣着支出251元,增长6.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51元,增长32.93%;交通和通信支出506元,增长1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37平方米。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88元,比上年增长10.79%。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411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0591元,经营净收入630元,财产性收入642元,转移性收入2247元,分别占总收入的85.4%、2.6%、2.7%、9.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605元,增长15.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45元,比上年增长8.31%,其中,食品支出4005元,增长1.24%;衣着支出1685元,增长19.8%;交通和通信支出3241元,增长36.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9.4%,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2.2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11万人,增加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4万人,增加2.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3万人,增加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19万人,增加3.41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达38.18万人,增加4.17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5万人,参保率70.8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1%。
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61个,比上年增加7个;床位5851张,增长13.44%;收养4935人,增长12.75%;福利企业41家,安置残疾职工1998人。年末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446户,增长5.71%;9500人,增长7.59%;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10万元,增长9.11%。年末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812户,增长10.82%;27874人,增长10.12%;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850万元,增长6.87%。全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767万元,增长34.3%,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75%。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公报中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