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全力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87.60
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15
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74.7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259.67亿元,增长8.1%。人均GDP达到51352
元,比上年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56.0:36.4调整为7.7:54.5:37.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
个百分点。
?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09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55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6.3%,消费品价格上涨0.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4.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8.7%。
民营经济继续壮大。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83.04亿元,增长1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2991家,总量达到16106家,比上年增长17.98%,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0288户,总量达到43561户,增长25.45%。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4.69万人,新增注册资金110.55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3.20
亿元,增长10.25%,占全部税收的比重27.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镇域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年各镇(街道)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7%,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42.20%,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镇(街道)达到9个;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2.9亿元,增长19.4%,镇域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86.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03亿元,增长27.72%;镇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增加值41.37亿元,增长3.1%;林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7.8%;牧业增加值9.52亿元,增长4.7%;渔业增加值0.84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1亿元,增长9.7%。
农产品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95万亩,粮食总产24.7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46万亩,比上年增加
342亩,棉花产量1400吨,比上年增产1.4%;油料播种面积10.34万亩,增加0.88万亩,油料产量1.95万吨,比上年增产9.3%;烟叶播种面积2.12万亩,减少1.05万亩,产量2874吨,减产46.5%;肉类总产量6.41万吨,减产2.6%;水产品产量3580吨,增产1.24%;禽蛋产量3.14万吨,增产3.3%;牛奶产量
1924吨,减产4.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8.26亿元,较上年增长7.3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9.64万千瓦,增长2.66%;机电灌溉面积达到28.82千公顷,增长1.23%;?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6.66千公顷。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29个,新增86个。其中,新认证绿色农产品29个,新增有机农产品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4个,新增地理标志农产品
1个。新建中型沼气工程12处,达到175处;大型沼气工程达6 处,沼气用户累计达到 2.94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95家,比上年末增加109家。全年实现增加值342.50亿元,增长11.65%。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5.69亿元,增长13.65%;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06.81亿元,增长11.33%。钢铁与非钢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8.9:51.1调整为43.5:56.5,非钢产业占比提高
5.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低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6.08%;实现利税52.47亿元,增长1.25%;利润23.13亿元,增长5.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6.8%,比上年提高25.3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1.55万元/人,增长11.19%。
主要工业产品较快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石原矿606.7万吨,增长6.4%;生铁1893.2万吨,增长7.5%;粗钢1785万吨,增长8.4%;钢材1907万吨,增长10.7%;粉末冶金零件1.7万吨,增长21.4%。工业品销售情况良好,销售率达到98.53%。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4亿元,增长9.3%;实现税收6.01亿元,增长30.2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8.9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06.7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185.8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5.43亿元,增长15.4%。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43.49亿元,下降5.4%;地方单位完成投资501.94亿元,增长17.6%。从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完成433.9亿元,增长18.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9.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9.79亿元,增长14.5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0.18亿元,增长15.32%。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0.6:68.3:31.1调整为1.0:67.8:31.2。工业完成投资350.72亿元,增长17.8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59.2亿元,增长27.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6.58亿元,增长30.31%。
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25亿元,比上年下降20.3%。商品房销售面积41.75万平方米;销售额19.45亿元。房地产业实现税收5.39亿元,增长6.97%。
五、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增势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36亿元,增长12.7%。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零售额27.85亿元,增长19.6%;零售业完成零售额239.88亿元,增长12.3%;住宿业完成零售额2.03亿元,增长13.2%;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0.59亿元,增长8.9%。
主要商品销售旺盛。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看,生活用品中的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迅速,累计完成37.41亿元,比上年增长50.9%;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五金电料类、煤炭及制品类商品增势强劲,分别增长30.3%、42.9%和159.9%;升级换代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2.2%;文化娱乐用品增长较快,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分别增长10.9%、15.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速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22.19亿美元,同比下降11.4%。其中,进口12.98亿美元,下降25.9%;出口9.21亿美元,增长22.6%。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农产品出口39317万美元,增长8.2%;钢材出口4924万美元,增长23.7%;纺织服装出口9489万美元,下降2.2%。机电产品出口额17213万美元,增长128%。
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42家,新增32家。其中,进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21家,过亿美元的企业达到4家。市场多元化战略步伐加快,全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55个国家和地区,新增18个。
利用外资增长平稳。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个,年末外商投资企业达到51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6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3.88%;实际利用外商投资612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9.54%。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家,年末达到17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3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3.8%;境外劳务输出2154人,比上年增长5.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239.06公里,增长1.9%,其中,高速公路140.29公里,一级公路206.11公里,二级公路363.4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88.8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公交营运车辆达到675
量,新增 62辆;营运线路 104条,新增 3条;线路总长达1853.2 公里,增长3.7%;全年公交运客总量
6515万人次,年末营运出租汽车达到1600辆。
邮电通信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44亿元,比上年下降6.92%。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84亿元,下降9.53%;邮政业务收入1.59亿元,增长6.2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2.49万户,下降0.1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9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3.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3.94万户,下降0.57%。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0.60万户,增长8.82%。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共接待游客87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实现旅游总收入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拥有国家AAA级以上景区7处,新增1处;国家AA级景区2处;全国、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3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特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山东省旅游强乡镇5个,山东省特色旅游村6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8家,省级精品采摘园3家,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92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60亿元,增长6.07%。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1.66%,比上年提高0.08个点。完成税收总收入83.91
亿元,比上年下降0.51%。其中,国税收入48.45亿元,下降2.98%;地税收入35.46亿元,增长3.06%。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0.12亿元,增长5.68%。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教育、科技、医疗、环保、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84%、12.30%、15.87%、7.61%、7.33%。
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88.25亿元,比年初增加36.50亿元。其中,单位存款305.65亿元,比年初增加8.63亿元;储蓄存款458.62亿元,比年初增加40.7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03.53亿元,比年初增加29.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42.02亿元,比年初增加12.83亿元;中长期贷款126.61亿元,比年初增加9.86亿元。
保险业稳健发展。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69亿元,增长6.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4亿元,增长14.47%;人身险保费收入12.45亿元,增长3.29%。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5.04亿元,增长18.69%。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2.35
亿元,增长18.27%;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2.69 亿元,增长19.06%。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7项,争取无偿资金7800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438件,授权量175件。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45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院士工作站14个(新增3个),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联盟4个,国际技术合作平台3个。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末达到5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18.92亿元,增长22.9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70%,比年初提高1.31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7所。其中,高等学校3所,普通中学51所,小学134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6.52万人。共有幼儿园358所,在园幼儿33346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8%。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8%。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乡镇文化站20个,农村文化大院960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23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8万余户,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覆盖网络达到约4000公里,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到46%。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5个(不含村卫生室),比上年增加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6486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乡村医生)761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180人,注册护士302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82张、卫生技术人员5.66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4处。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39枚、银牌16.5枚、铜牌41枚,其中,全国比赛金牌2枚、铜牌
3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34项,增长10%;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580名,总数达到5280名;全年新增体育协会2个,健身俱乐部3个,非营利性体育协会及健身俱乐部达到28个;新增城乡健身设施178处,镇级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85%,村居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0%。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扎实开展。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
5616公顷,覆盖率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6平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1亿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气1558万立方米,居民用户9万户,城市居民管道天然气普及率73%。供热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58%。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67个,完成投资42亿元;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建设农房6466户,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小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达4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0%,垃圾集中处理率100%;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100%。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新建水污染物减排设施 5个,新建废气污染物减排设施
19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点位10个。年末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4.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14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4.7%,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36天,全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179天。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2起,比上年下降11.1%;死亡32人,下降3%;重伤9人,下降10%;经济损失721.5万元,下降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发生67起,与上年持平,死亡26人,上升4%,重伤8人,与上年持平,经济损失21.5万元,下降40.2%;工矿商贸事故5起,下降16.7%,死亡6人,下降14.3%,重伤1人,下降50%,经济损失700万元,下降4.1%。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34.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5.93万人,比上年增加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44%,比上年末提高1.2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4855人,出生率为11.66‰;死亡人口7906人,死亡率为6.21‰;自然增长率为5.45‰。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28元,比上年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13540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以农民收入为1)为2.343,比上年下降0.05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55万人,增加0.9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1万人,增加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8万人,增加 0.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1.0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95万人,参保率达到99.3%。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530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180.3万元;月人均保障标准460元,比上年提高10元,月人均补差287元,比上年增加17元。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001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561万元,增长9%;月人均补差144元,提高24元。全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2015.3万元,增长39%,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75%。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66
个;床位7894 张,增长23.7%;收养5553人,增长4.5%。社会福利企业35家,安置残疾人员3994人。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2014年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一合并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包含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之和,数据与往年不可比。